
《從紅姐事件,探討愛情焦慮背後的情感空洞》
背景介紹
2025年7月,中國南京爆出「紅姐事件」。事件主角是一名38歲男子,長期男扮女裝,偽裝成女性「紅姐」,在網路上以僅需簡單禮物作為見面禮之名,吸引上千名男性與其見面並發生性行為,同時以隱藏攝影設備全程偷拍,再將影片上傳到色情平台牟利。
這起事件的震撼不只在於高達1,600人以上的受害者數量,而是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有伴侶、甚至已婚,且當場「明知有異」,卻仍選擇完成交易。
「來都來了」這句話,便是出自其中一位受害者,在面對現實與想像完全不符的落差時,選擇將錯就錯的台詞。它荒謬、無奈、甚至帶著自我諷刺,卻也極其真實地反映出某些人內心的空虛與情感焦慮。
愛情焦慮與情感空洞的多個原因
這不是單純的性欲驅使,這是一場關於「心理缺口」的集體現象。
1. 性只是表象,被理解才是核心
心理學研究指出,當一個人感到孤獨、焦慮或情緒壓力時, 他們更可能用臨時性的性行為來緩解這些負面情緒,而並非出於純粹的性慾(參考連結)。
一項收集 65 篇研究的綜合分析指出:有焦慮、抑鬱或孤獨感的人,性行為往往成為緩解壓力的抒壓途徑(參考連結)。
另一個證據來自於性與情感動機研究,當人們用性行為來調節負面情緒(emotion regulation)時,大多伴隨著負面情緒後果,而這些行為往往不是為了真正的親密,而是一種臨時的情緒補償(參考連結)。
這不是想要真正的她,而是想要有人暫時看見我、選擇我。
2. 情緒調節與親密恐懼的矛盾
許多人有伴侶,卻在關係中感到更孤獨。根據心理學研究,迴避依附型人格傾向的人,常會在親密關係中感到焦慮與疏離(參考連結)。他們既渴望親密,又害怕暴露脆弱。於是,當一個不認識的人提供「零壓力的滿足」,他們反而會覺得更安心。
3. 錯位的吸引,不在外貌而在心理角色
不少人看到紅姐的樣貌,第一反應是:「這也能騙到人?」但吸引人的,從來不是外表,而是她所營造的心理狀態。
她不評價你、不挑剔你、不需要你證明什麼。
這對一些人來說,帶來一種極罕見的感覺:「我什麼都不用做,就被接納了。」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常常在親密關係裡感到壓力:要負責任、要表現、要溝通、要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。
但在紅姐的情境裡,這些壓力通通不見了——只剩下一種看似輕鬆的「即時被需要感」。這就是為什麼,即使外貌不符預期,很多人還是選擇留下。
我們,在愛裡追求的是什麼?
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都靜下來問問自己:
- 你是否曾在關係裡感到無人理解,卻也不知道怎麼表達?
- 表面很親密,心裡卻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問:「我真的被理解了嗎?」
- 你有多久,沒有和另一半好好聊聊「我們最近怎麼了」?
與其填補空洞,不如修復連結
1. 每天練習 15 分鐘的深度對話
你不需要說太多,只需要真誠地問一句:「你今天心情好嗎?」
2. 接受我們都會孤單的事實
孤單不是壞事,它提醒我們需要連結。不是用性或社群,而是用真正的靠近。
3. 尋求幫助親友幫助
與知心好友分享、伴侶對話練習、心理諮詢,都是讓我們變得更理解自己的工具。
返映一直都在這陪你
如果你也在關係裡感到不確定,邀請你來參加我們的活動,或加入我們的LINE,一起找回愛裡的安全感。
真誠,是我們最溫柔的陪伴。